中国足协近期针对联赛中几起争议判罚的公开评议,再度成为舆论焦点。其官方给出的解读非但未能平息争议,反而因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和标准上的双重对待,引发了更广泛的质疑,被许多球迷和媒体批评为“智弱”的表现,严重损害了裁判公信力和联赛的公平性。
评议中最引人诟病的,莫过于对上海申花外援马纳法疑似手球一案的认定。在防守过程中,马纳法的手臂明显离开自然位置并触碰到皮球,当值裁判未予判罚。而足协评议组给出的结论是“不构成手球犯规”。这一判断本身已存极大争议,但更令人愕然的是其背后的逻辑。有观点认为,此举或是为了规避责任:倘若承认此为误判,则意味着VAR(视频助理裁判)介入的失败,整个裁判系统的失误将被坐实。而选择“不构成手球”这一结论,则巧妙地将一次可能的技术性漏判,转变为一个可以争论的“学术观点分歧”,从而将“锅”甩给了规则解释本身,而非裁判团队的临场能力。这种回避问题核心的处理方式,被广泛视为一种不负责任的“甩锅”行为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对北京国安球员李可的处理。李可在一次拼抢中,因惯性进入对方替补席技术区域,其动作被认定为“不当进入”,并遭到停赛处罚。足协将其行为定性为具有攻击性的危险举动,但通过多方位的比赛录像回放可知,李可的动作更接近于失去平衡后的保护性姿态,其主观上并无挑衅或攻击意图。评议组无视动作的具体情境和球员的真实意图,进行“一刀切”的从严认定,与马纳法案例中采用的“宽松”解读形成了刺眼的双重标准。这种“选择性执法”让处罚失去了令人信服的基础,显得专横而随意。
两起事件放在一起,勾勒出一幅令人担忧的图景:足协的评议机制并非以维护规则统一和赛场公平为最高准则,其背后可能掺杂了规避自身责任、平衡俱乐部势力乃至其他非竞技因素的复杂考量。对可能引发更大系统性质疑的“马纳法手球”,选择用“学术争议”来淡化;而对相对独立的个体球员行为“李可入区”,则高举纪律大旗迅速严惩,以此树立权威形象。这种“看人下菜碟”的评议方式,本质上是一种惰政和智弱,它无法真正解决问题,只会不断制造新的不公和矛盾。
裁判工作的难度人所共知,偶尔的误判并非不可接受。公众真正无法接受的,是一个本应秉持公正、解释疑惑的权威机构,用一套无法自圆其说的双重标准来瓦解规则的严肃性。足协的评议,需要的不是“甩锅”的智慧,而是直面错误、统一尺度、捍卫公平的勇气和担当。否则,每一次失败的评议,都是在透支中国足球所剩无几的公信力。